top of page
搜尋

Voices from Chernobyl 車諾比的悲鳴

  • Travis Lee
  • 2016年5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這本書是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vetlana Alexievich的作品,作者訪問了與車諾比事件相關的許多人,嘗試用客觀的角度記錄這些對話,訪問的人包括清理人、清理人家人、居民、從車臣或烏茲別克這類內戰的國家逃來的人、軍人、物理學家、省書記...等,幾乎是所有相關人等都訪問了。還沒看這本書時對車諾比的理解就是一個核能發電廠的意外,沒想到因為當時蘇聯共產和獨裁的社會,讓這件事情與我想像的差這麼多。

裡面很多是從居民的角度描述他們的經歷,因為我們都生活在民主而且資訊相對透明很多的社會,前幾個人的故事我還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,比如說他們很常把車諾比跟戰爭做類比,還有很多人會為了幾面國家頒的獎牌就去核電廠附近清理...等等,但後來想到1986年蘇聯還在跟美國冷戰,那時核戰一觸即發,太空競賽也同時進行著,當時的蘇聯人多數在國家洗腦下,是可以為了國家犧牲自己的。加上當時核能教育不普及大家都不太了解輻射是什麼,覺得世界看起來還是跟以前一樣,為什麼要把我趕走?直到軍人拿著輻射測量計測量時,有些人才相信這些事物已經不像表面那樣乾淨了。我最有印象一句話:

"他們問亞美尼亞電視台的播報員:"會不會有車諾比蘋果?"

"當然,不過你要把果核埋倒很深的地方。" "

這是多麼失去希望的話啊!

作者在後記寫道:

"書中的人已經見過了他人未知的事物,我覺得自己像是在記錄著未來一樣。"

最近覺得真正經歷過死亡或是陪伴過死亡的人,如果有真正思考過,必定對人生有不同的想法,車諾比事件的這群人都是這樣的人呢!裡面有一段寫清理人的經歷,有一段我覺得很有趣,他們在工作後總是喝很多伏特加(當時覺得伏特加可以抵擋輻射)

"我們當中有教師跟工程師,還有完整的聯邦團隊,俄羅斯人、白俄羅斯人、哈薩克人及烏克蘭人。我們開始辯論哲理.........每間工廠、每間啤酒屋裡都會有個亞里斯多德。而我們現在就坐在反應爐旁,你可以想像一下這裡大談哲理的人會有多少。"

我之前也想過,監獄裡面一定最多哲學家,反正閒閒沒事就來思考人生大事。整本書看下來,每個人對死亡的體會都不太一樣,有愛、榮譽、英雄...,人到了最後時刻,最深層的個性才會顯現,有些人拒絕承認做過的錯事,用許多藉口推塞,但也是有人坦然面對自己。

在面對死亡時,人性嶄露無疑。這句話在整本書處處可以驗證。

以下記錄一些覺得很有意思的話:

"沒有電視和電影,不過有一件事可做-------看窗戶,當然還有祈禱。以前這裡有共產主義,沒有上帝;現在這裡只有上帝,所以我們祈禱。"

"我問你,文字描述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嗎?文字檔在人與人的靈魂之間。"

"所有人道主義的概念都是相對的,在極端狀態下,人的表現不會像書裡描述的,而是正好相反,人不昰英雄"

"我寫信給住在首府讀書的兒子提到這件事。我感到很害怕,不昰為了我自己,而是為我兒子擔心。他已經無家可歸了。"

"反應爐就像在發光一般。那光芒太過耀眼,並不是一般的火災。這景象看起來很美,就算是電影裡也看不到這樣的畫面。......我們並不知道死亡能有多美"

"你一定要在這平凡的生命中增添些什麼,才能使得一切變得合理,就算是在死亡的邊緣也一樣。"


 
 
 

Comments
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
© 2015 by Travis.  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 B&W
  • Twitter B&W
  • Google+ B&W
bottom of page